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业界资讯

两会关注“互联网+”医保,微医HMO“支付+供应”破题新医改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22 00:00:00

2022 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医疗健康”引发热议,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针对“互联网+”医保支付等数字健康发展的“痛点”,纷纷献言献策。

在疫情催化下,近年来数字医疗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互联网+”医保支付逐步“破冰”。

不过,由于“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各地区发展良莠不齐,其被纳入医保之路也并不顺利,造成行业发展的“血管阻塞”。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省份仍未将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等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王静成认为,“随着远程医疗的普及,医保配套相关政策特别是线上支付范围、方式和远程医疗服务价格都需要完善。”

农工党中央也建议,医保经办部门应将互联网医院纳入总额预算管理,积极推进按人头支付方式改革,实现线上线下医保支付政策同质化。

事实上,“互联网+”医保支付能否真正突破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数字医疗的质量与内涵。全国政协委员顾建文提及,据估计,全国已建成的互联网医院超过了 1700 家,但九成以上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互联网医疗如何定位和发展,以避免资源闲置、效率低下或重复建设,已成为当前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行业正积极寻找破局之路,新医改的深化也带来机会。 2021 年 10 月,《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医改发〔2021〕 2 号)发布,高频提及“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被业内视为中国在支付改革驱动下,深化医疗供应体系再造,推动建立健康管护组织(HMO)的标志,而数字化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些地区和行业主体正借鉴“三明医改3. 0 阶段”构建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的经验,以紧密型医联体等组织形式整合区域医疗服务资源,在“供应侧”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同质化,在“支付侧”探索医保“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支付形式改革,通过打通数字医疗“支付+供应”的“任督二脉”,打造数字化健康管护组织(HMO),

以天津实践为例。在天津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 267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天津数字健共体,通过探索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病种/按人头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首次在省级层面实现了医保支付方以确定的成本为民众的健康结果买单,并落地“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四个平台以数字化赋能基层,构建起数字化的健康管护体系。数据显示,经过一年多实践,健共体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6.68%,血糖达标率提升21.58%,已落地按人头付费的基层医疗机构医保结余率达到16%-31%,试点基层医院的门诊量提升120%。

这一数字化“城市HMO”的落地,很大程度上赖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密切协作。天津市卫健委一直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走进基层、走入社区,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医疗机构,为百姓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健康服务。

据媒体报道,作为牵头建设运营者,微医是中国探索HMO模式的代表性平台,其通过对业务单元、能力模块和区域业务进行整合,组建了“医、药、保、数”为核心能力的四个业务基地,形成了“支付+供应”的闭环体系。基于此,微医在全国快速落地“城市HMO”“专病HMO”“社区HMO”“企业HMO”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护组织。

当下,中国正全面推动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数字化已成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升级的引擎,以支付改革为切入、以数字化为驱动的中国式HMO落地,既是数字医疗价值落地的有益尝试,也将是中国借助“双循环”实现医疗健康产业弯道超车的一次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文章为企业广告宣传内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网络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网络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相关资讯
最新应用
本类热门
热门应用
热门专题